□鄧海建
  2015年國考昨日舉行。雖然招考人數刷新曆史新高,但是本次國考的報名人數和平均競爭比都創下五年來最低。
  從數據來看,輿論普遍認為公職人員考錄開始降溫。這樣的判斷,看起來也契合實情。譬如說此次國考,今年考試共141萬人通過招錄機關資格審查,105萬人網上繳費確認參加筆試,近90萬人實際參加考試,報名和參加考試的人數均比去年下降了10萬人左右,參加考試人數與錄用計劃數比例為40:1。無論是報名人數,還是平均競爭比,都創下五年來最低。
  不過,簡單的數字背後,恐怕還不得不考量幾個複雜的背景:
  一來,從招錄門檻上看,2015年國考儘管在基層經驗等層面降低了門檻,但在學歷及資歷細分層面並沒有多少普惠性的利好。在開始的報名階段,甚至出現熱門職位無人通過審核的情況。原因很簡單,譬如報考資格要求“會計學或財務管理專業畢業”、“從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工作兩年以上”,還有的職位招錄條件已經明確到本科學什麼、研究生學什麼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儘管報名人數略降,恐怕“沙場”競爭更為慘烈。
  二來,即便從某些數字來看,“國考降溫”也難以佐證。從熱門職位來看,今年報考人員中,有3個職位報考比例超過2000:1,比去年減少了7個;報考比例最高為2674:1。儘管這是最熱職位的低值,但基數仍很驚人。再從地區來看,本次“國考”四川考區將有28105名考生應考,這個數字比去年四川考區的數字上升了3764名。凡此種種,降溫從何談起?
  顯然,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、企業結構深度調整的語境下,公務員職位的溢價效應依然明顯。更重要的是,90後正在成為國考主力軍,他們在職業選擇與人生規划上,更為個性、更為理性。擇業觀念的變化,直接影響國考的結構與走向。於此背景下,仍有141萬人報名並且通過招錄機關資格審查,究竟算“降溫”還是熱度未減?
  中國有“學而優則仕”的傳統,加之精英階層權力偏好明顯,要逆轉人才配置失衡的現狀,非一朝一夕之功。國考的變化,也許讓人嗅出了某種大勢所趨,但現在談“國考降溫”恐怕為時尚早,更重要的是,降溫也好、回溫也罷,都不應妨礙公共治理現代化、法制化、規範化的進程。
  (原標題:“國考降溫”,不必太當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l84vlai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