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Face
  彭慶華
  年齡:37歲
  身份:詠春傳人、廣東粵劇青年團副團長
  知多D
  詠春與詠春
  詠春拳自嚴詠春傳下後,漸漸分為三派:詠春、永春、詠春。師承不同,招式不同,套路略有不同。彭慶華家傳的是詠春一派。
  紅船是明清時粵劇演員的交通工具,船停哪裡戲就在哪裡開唱。粵劇演員們棲身的紅船在船頭安裝了木人樁,讓武生們練身手。
  同樣是明清時期,嚴詠春創立的詠春拳漸漸流傳開來。自她傳給丈夫梁博儔後,因與紅船中人友好,梁博儔在紅船上將詠春拳傳給了其友梁蘭桂、黃華寶及梁二娣等人。
  隨後,詠春的拳法開始在粵劇中出現。詠春也漸漸分為三派:詠春,永春,詠春。
  然而,粵劇中打詠春的這一傳統很快中斷。到如今,習武之人多不懂唱腔,唱戲之人也不懂套路。要尋到一個真正懂武懂唱的粵劇演員,並不容易。
  一名詠春拳的傳人,選擇了學習粵劇,希望能夠融詠春與粵劇,讓更多的人看到粵劇的精彩。他就是彭慶華,廣東省粵劇青年團副團長。
  祖傳詠春幼習粵曲
  彭慶華出生在西關。如今,康王路與西華路交界的路面,曾經是彭家的祖屋。如同粵劇《再進沈園》里的唱詞“斜陽畫角哀,詩腸愁滿載,沈園非複舊池台”,彭慶華完全尋找不到祖屋的蹤跡了。
  出生於1976年的彭慶華,是彭家的長子嫡孫。因為父母在文工團工作,經常下鄉演出,5歲以前彭慶華一直住在西關爺爺家,5歲以後才回到花都父母身邊念小學。
  “我爺爺愛聽粵劇,整天都開著收錄機,我就跟著哼。”彭慶華記得,自己4歲的時候就能把《萬惡淫為首》、《光緒皇帝思珍妃》等曲目背得爛熟。
  彭慶華7歲那年,爺爺開始教他詠春拳。彭慶華的爺爺名叫彭鴻秋,人稱“八叔”,是上個世紀50年代著名的詠春拳好手。
  在一張詠春拳的傳承圖譜中,能夠看到,彭鴻秋師承岑能,岑能師承阮奇山,阮奇山師承馮少青,而馮少青的師祖便是梁博儔,也即嚴詠春的丈夫。
  “我練了一兩年就找我父親過招,想著他20多年沒練過了,而且很文弱的樣子,結果發現,我爸是高手。”彭慶華說,父親是文工團里的揚琴手,承襲父輩也學過詠春。
  從跑龍套到男一號
  1991年,彭慶華小學畢業後入讀廣東粵劇學校。入校3年之後,他在一個粵劇演藝大賽上拿了銀獎。“在學校的6年,我周五晚上回爺爺家,練詠春,平時就在學校,學唱粵劇。”肯吃苦、要面子,是彭慶華對那個時候自己的回憶。
  1997年,彭慶華畢業入職廣東粵劇院,成為一名龍套演員。“真的是從龍套跑起來的,也當武打演員。偶爾能夠擔綱男主角。”在粵劇團,練習詠春的經歷讓彭慶華演打戲時得心應手。“力量感、衝擊感,攻防意識都會比別人強一點。”
  但他坦承,在詠春上花的功夫,遠不及粵劇。“畢業之後就沒有花太多時間練習詠春了,但粵劇是天天都在練……一練至少3個小時。”第一次演猴戲的時候,他去廣州市動物園裡獃了一個星期。“學它剝花生、走跑、神態,猴子怎樣做我也怎樣做,周圍的游客還以為我有病。”
  7年之後,彭少華進入廣東粵劇青年團,成為大部分戲里的男一號。
  粵劇里玩起C osplay
  唱了17年的粵劇,彭少華說,臺下聽戲的還是那些人。
  “請我們出去演出的班主一直沒變,聽眾也一直沒變,很多都成為朋友了。”彭少華對粵劇的未來非常擔憂,他擔心觀眾斷層、年齡老化、思想斷層。
  於是,他開始想辦法找些讓年輕人感興趣的東西,融合在粵劇里“因為詠春近幾年很熱,但粵劇很冷,所以就想著用詠春包裝粵劇,讓人們重新看粵劇。”彭少華正在組織10場高校講座,主題是“粵劇與詠春”,他把詠春的木人樁帶到了每一個講座現場。上周四晚,他在華工開講。大學生們大呼“漲姿勢”的反應讓他驚喜。今晚,他還將移師中大,繼續分享粵劇與詠春的故事。
  除此之外,他計划著在今年年底上演一齣全新的粵劇:將網游《劍俠情緣三》搬上粵劇舞臺。用粵劇的方式,穿Cosplay的服裝,扮演網游里的人物,呈現出一場有年輕元素的粵劇。
  這出戲被安排在全年超過100場既定曲目的空隙中,彭少華帶領的團隊希望能夠有足夠的精力準備好這台粵劇。
  作為長子嫡孫,爺爺彭鴻秋是希望孫子能多練練詠春,把這門家傳手藝傳承下去。“但我真的沒有時間。”彭慶華說自己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粵劇上,練唱、練基本功、排戲,有點時間就去補覺。
  在他看來,粵劇是一門民族手藝。佛誕、龍母誕、春節,正是人多看戲的時候。一齣戲演50場,有時能把他嗓子唱到失聲。即便如此,武打設計郭俊欣還是會嫌他唱得不好“戲演得不錯,唱功有待改進。”
  如今,37歲的彭慶華已經是粵劇青年團里最年長的演員了。他並不擔心粵劇失傳,或者詠春失傳,但他仍舊希望,能夠有更多的人關註承載著南派表演藝術的粵劇。
  採寫:南都記者 楊希越  (原標題:紅船詠春 文武小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l84vlai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